銅是重要的有色金屬之一,在生產過程中多采用浮選法進行選別。根據礦石氧化率的不同,銅礦可分為硫化銅礦、氧化銅礦和混合銅礦,而各類銅礦石的浮選法在具體應用過程中會不盡相同。
下面為大家分別介紹一下氧化銅礦和混合銅礦浮選方法,幫您合理選擇銅礦浮選方法!
浮選法是現代氧化銅礦的主要選別手段,根據氧化銅礦石性質的不同可分為直接浮選法和硫化浮選法。
1.氧化銅礦直接浮選法
氧化銅礦直接浮選法借助捕捉劑進行處理,主要包括脂肪酸浮選法、胺類捕收劑浮選法、螯合劑-中性油浮選法和乳濁液浮選法,常用于結構簡單、性質較為單一的氧化銅礦石。
(1)脂肪酸浮選法
脂肪酸浮法利用脂肪酸及其皂類作為捕收劑,在進行浮選時還需加入脈石抑制劑水玻璃、磷酸鹽及礦漿調整劑碳酸鈉等。脂肪酸及皂類捕收劑能很好地浮選孔雀石和藍銅礦,利用不同烴鏈的脂肪酸浮選孔雀石,只要確保烴鏈夠長,其捕收能力便很強。
脂肪酸浮選法多用于脈石不是碳酸鹽類的氧化銅礦物,若脈石中含有大量鐵、錳等礦物,其浮選指標會變差,且礦泥也會導致脂肪酸失效。
(2)胺類浮選法
胺類浮選法,又名陽離子捕收劑浮選法,是有色金屬氧化礦(銅 、鉛 、鋅)常用的浮選法,利用胺類作為捕收劑進行浮選,在銅礦中廣泛應用于孔雀石、藍銅礦和氯銅礦等。
胺類捕收劑對氧化銅具有選擇性,因為胺類對許多脈石也有捕收作用,在選別前,需要對預先脫泥,但是對于泥質氧化銅來說,預先脫泥會導致銅流失,因此選擇胺類浮選法的前提是脈石礦物中抑制劑的選取控制。目前,常用的脈石抑制劑有海藻粉、木素酸鹽(或纖維素木素磺酸鹽)和聚丙烯酸等。
(3)螯合劑-中性油浮選法
該方法是指使用某種螯合劑及中性油兩種藥劑組成捕收劑完成浮選,多用于難選氧化銅(如硅孔雀石),不僅有良好的選擇性和捕收效果,而且能保證較高的分選指標,降低藥劑消耗,且螯合劑還具有選擇性抑制作用。
但是,螯合劑的成本較高,目前所用的螯合劑有辛基取代的堿性染料孔雀綠、辛基氧肟酸鉀、苯并三唑及中性油乳化劑、N取代亞胺二乙酸鹽、多元胺和有機鹵化物的縮合物等。
(4)乳濁液浮選法
該浮選方法主要是將氧化銅礦物先硫化,然后加銅配合劑,以造成穩定的親油礦物表面,再利用中性油乳濁液覆蓋在礦物的表面,造成強疏水性的可浮狀態,這樣礦物可以很牢固的附著在氣泡上,完成選別。
2、氧化銅礦硫化浮選法
氧化銅礦硫化浮選法主要有常規硫化浮選和水熱硫化浮選兩種。
(1)常規硫化浮選法
該浮選法將氧化銅礦物先進行硫化(使用硫化鈉或其他硫化劑),然后使用高級黃藥類捕收劑再進行浮選作業。在硫化作業時,礦漿pH值越低,硫化作業越快,而硫化鈉等硫化劑更易硫化。
硫化浮選法主要用于處理氧化銅礦物以銅的碳酸鹽類,如孔雀石、藍銅礦等礦物為主,或是赤銅礦,但對于硅孔雀石需要先進行特殊處理,否則硫化效果不佳,甚至不能硫化。
(2)水熱硫化浮選法
該浮選法延伸了常規硫化浮選方法,在熱壓條件下進行硫化作業,讓硫在熱壓條件下與氧化銅發生化學反應,以獲得穩定易選的人造硫化銅礦物,并在溫水中用浮選硫化銅的方式進行回收同礦物。該方法強化了礦石的預處理-預先硫化的過程,但該工藝對溫度要求極高,燃料消耗大,硫化時間長。
混合銅礦選礦一般采用硫化浮選法,其工藝流程有兩種:一是先選出硫化銅礦物,尾礦經硫化后再選氧化銅礦物;二為采用硫化后氧化銅礦物與硫化銅礦物同時浮出。
具體采用哪種浮選工藝流程較合適,應根據選礦試驗報告,視情況而定。氧化銅礦物與硫化銅礦物同時浮選的工藝條件與氧化銅礦的浮選基本一致,只是硫化鈉及捕收劑的用量,應隨礦石中氧化銅礦物含量的減少而相應減少。硫化后浮選氧化銅礦物時,硫化銅礦物可以很好地浮游。
以上就是常見的銅礦浮選工藝流程。對于銅礦浮選選礦來說,不同銅礦類型所采用的浮選工藝流程及浮選藥劑均不相同。建議先進行選礦試驗,了解礦石性質與特點,綜合考慮投資預算、選廠實際等選擇合適的浮選工藝流程與藥劑制度,以獲得理想的浮選指標與經濟效益。
RELATED NEWS
RELATED PRODUCTS